雖然跟整理收納沒有多大的關係,
這是目前我教養孩子的人生課題,
我個人覺得非常重要,
想與大家分享。
與會聽演講的父母很多,
大家面對青少年其實都很頭痛。
因我忙著賺錢又顧自我,
我要求自己更不能在這種重要成長時期
去傷到孩子。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🌈青少年的非常心事 3-1🌈
這陣子我敏感的感覺兒子的成長,
身高抽高了,
人也開始變敏感了。
原本我打算在他今年小學畢業時
送他們全班同學吃特製的甜點,
他一直跟我反應「可不可以不要送全班,
他不喜歡」。
我從他近期的作文閱讀到了一些
「蛛絲馬跡」,
我覺得我應該要好好關心
他在學校的狀況。
任憑我怎麼問他,都得不到答案,
我又不想打擾學校的老師,
就這樣這件事在我心裡困擾著。
我開始回想過去聽了不少教養講座
養女兒跟養兒子方法要不同,
我重新複習「教出好兒子」這本書,
驚覺這正是要開始關注他心理的時期了,
恰好桃園家庭教育中心開了一個
「青少年非常心事」的免費講座,
就這樣非常的巧,
在講座的前夕,
我藉了一個機會與兒子談心,
終於知道他在學校的狀況,
當然他哭得很傷心。
當媽的難免心疼孩子,
但這是他的人生課題,
必須由他自己去解決。
在情感上,我是支持他、鼓勵他;
在理智上,我分析狀況讓他知道,
希望接下來的日子,
他要學習去壯大他自己的心智,
這樣他才不會跌進別人的言語裡。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在座談會裡,
黃心怡老師提到了「青少年的次文化」,
跟言語上的酸來酸去、嘴來嘴去
很有關。
這時期的孩子,重視同儕,
語言表達上誇張,
他們的情緒也是在放大,
尤其男孩在心理上被冤枉的程度更嚴重
來自於他們的表達力學習沒有女孩迅速。
青少年的問題要解決,
首先在於情緒;
再來是面對挫折的自我調適,
無論是人際關係或學業。
黃心怡老師說,
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「匱乏的生命經驗」,
這跟父母很有關係。
現代的父母能提供的資源很多,
又過於強調「只要孩子開心就好」,
小孩自然就不走努力路線,
也就不動了。
青春期的孩子,
要給他們的配備是
「讓他們自己做家務事」,
父母要堅持把生活自理的能力還給他們。
老師提到的這點也是我很堅持的,
我原本打算兒子在升國一的暑假
要比照當年的姐姐一樣,
學習所有的家務事。
當父母的,
要節制對孩子「過度關心」的衝動,
這點非常重要,
要明白界限問題。
很多父母很喜歡和孩子「糾纏」,
幫他做許多的事,
讓孩子感覺需要父母。
事實上,對孩子投入愈多,
孩子會覺得事不關己。
#待續
#講座很棒解決了我內心的問題